top30名校
申请体验
在线咨询
“现在还送孩子出国读本科的,不是傻就是有钱没处花?” 打开社交平台,类似的言论总能引发热议。
随着时局的变动,媒体上讨论现在出国留学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很多家庭也很关心这个问题:2025年和未来,还适合留学吗?
2025 年的今天,美国签证审查趋严、鲁比奥团队半年内撤销近 300 份学生签证,全球经济下行导致学历 “祛魅”,国内雇主对海归的态度愈发理性。
这导致了很多中国已留学、意向留学家庭面临着大学申请、职业上、生活上或明或暗的限制,决策信心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似乎都在印证 “留学不值/黄金时代过去了” 的论调。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数据却告诉我们:2025 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仍在稳步增长,本科及以下阶段留学增幅尤为明显,留学中介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1350亿元。
一边是质疑声浪,一边是持续的留学热情,那些选择在本科阶段走出国门的家庭,到底在考量什么?
我们思考离开本国去一片陌生的土地学习与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又能收获到什么?

即使是有新的挑战出现,但每个仍选择出国留学的人都有各自因人而异的考量。而可以确定的是,离开是为了建立更适合自己的生活。
今天小藤把视角拉远、拉深一点,从历史发展、真实市场里的坚持、留学存在的价值来总结原因,回答开篇的问题。
01
从 “镀金” 到 “择?!保?/span>
留学群体的三代变迁
美国对中国人来说,有几个优势:
一是美国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对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科的移民群体尤为欢迎。中国每年培养出的理工科工程师,实际上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达不到的规模。
二是,随着中国21世纪初中产阶级的崛起,大众视野的拓宽,很多家长有能力且有意愿让子女海外留学。
而要谈论当下的留学选择,绕不开中国留学群体的代际演化。这种变迁里,藏着教育需求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
2008 年是个清晰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赴美本科生多带着 “天之骄子” 的标签:要么是获得公派奖学金的学术精英,要么是凭借顶尖成绩拿到名校 Offer 的少数派。
那时的留学更像一场精英筛选,回国后几乎等同于职业快车道,学历的稀缺性造就了其 “黄金价值”。
2008 年之后,随着中产阶层崛起,自费留学群体迅速成为主力。这代留学生不再局限于学术尖子,更多家庭将留学视为差异化教育投资。
他们未必追求顶尖名校,但看重美国高校在理工科领域的资源优势 ——
从实验室设备到科研经费,从行业对接机会到学术评价体系,这些在当时的国内高校难以全面获得。也是在这一阶段,本科留学逐渐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中产的可选项。

2020 年至今,本科留学进入「理性分化期」。
一方面,美国前30高校的本科录取中,来自海外高中的中国学生占比持续提升,哈佛 2025 届新生中,13 名中国学生里有 5 名来自美国高中,低龄留学群体形成独特圈层;
另一方面,更多家庭开始 “货比三家”,港澳高校因 “高性价比 + 低风险” 成为新选择,香港大学内地本科生数量较 2019 年增长近 80%,2025 年高考录取名额再增 11%。
三代留学群体的变化清晰地表明:留学早已不是单向度的 “崇洋”,而是家庭基于经济实力、教育诉求、职业规划做出的多元选择。
02
争议中的坚持:
真实市场中的三类核心诉求
在当下越发复杂的环境下,仍选择本科出国的群体,诉求也愈发明确和细分。
他们不再被 “学历神话” 裹挟,而是带着清晰的目标走向世界。加上开放的心态和行动能让人不断成长与发现,而不是被动地局限在既有的安全区内。
“我申请 MIT 的本科,是因为这里有全球最顶尖的量子计算实验室,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科研条件。”
像明德申请服务的这类有着崇高学术热情和天赋的学员就不是要追求名校光环,而极度看重教育质量的不可替代性。
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全球前10名中美国占 6 席,MIT、斯坦福等校在 AI、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研投入是普通高校的数十倍。
对他们而言,留学是零距离接触学术前沿的必要途径,不是为了那张文凭,而是为了能参与顶尖课题组、师从行业泰斗、使用尖端设备的机会。
这个群体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多来自北上广、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家庭更看重长期学术价值和科研资源而非短期薪资回报。
他们往往在中学阶段就开始规划,通过AP课程、科研项目等提升竞争力,目标明确且行动力强。

“国内中考分流压力太大,不如换个赛道拼能力?!?/span>
一位送孩子去美国读高中、准备本科衔接的家长坦言。这类家长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国内教育竞争生态的主动突围。
中国 “人多地少、资源集中” 的现状,让教育竞争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异常激烈。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资源禀赋优势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美国本科教育的通识培养模式,允许学生入学后再确定专业方向;
-日本2025年推出的 “特别高度人才签证”,对顶尖高校理工科本科生缩短居留转永住的时间至1年。
这些政策差异,为学生提供了错峰竞争的空间。但他们也清醒地知道,换赛道≠逃避竞争。
美国 STEM 专业的本科生每周平均学习时长超过 40 小时,比国内同类专业多 15%;华人社区的教育内卷甚至延伸到了课外,钢琴、滑雪成为标配,竞赛证书的比拼强度不输国内。

他们追求的不是躺平,而是更匹配和放大自身优势的竞争环境,他们相信不一样的环境可以见证真正的“爆发”。
在全球化并未真正退潮的今天,跨文化能力已成为高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而沉浸式留学带来的,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升,更是对不同文化思维方式、沟通逻辑、商业规则的深度理解。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校园里的文化多样性本身就是 “活教材”—— 与印度同学组队做项目,学习其谈判技巧;和本地学生合作创业,理解美国市场规则,这些体验难以通过线上课程复制。
对他们而言,薪资只是附带结果。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拥有跨国协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起薪比同类人才高 18%,5 年后薪资差距扩大至 27%。
更重要的是,这种跨文化视野能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无论是进入外企、参与国际项目,还是创业做跨境业务,留学经历都在构建独特的竞争壁垒。
03
价值重估:
留学的 “得” 与 “失” 该如何计算?
面对留学值不值的追问,或许我们该重构评价体系。2025 年的留学价值,早已不能用 “回国薪资” 这把尺子简单衡量。
从短期收益看,留学的性价比确实在变化。
美国公立大学本科年均花费达4万美元,私立大学更是高达7-9万美元,而国内雇主对海归的薪资溢价持续收窄:除投行、AI 等高端领域外,普通海归起薪与国内名校毕业生差距已不足 10%。

但从长期回报看,留学的隐性价值正在凸显:
一是职业天花板的提升。
STEM专业留学生在美国的平均年薪达 7.8 万美元,是国内同类岗位的3倍以上,即便回国,拥有海外科研经历的人才在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更易获得核心岗位。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的经历也早已证明,顶尖的学术视野能让人在专业领域走得更远,这种价值无法用短期薪资衡量。
二是抗风险能力的构建。
在全球经济波动加剧的今天,单一市场依赖的风险凸显。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人,既可以参与国内产业升级,也能对接国际资源,职业选择的灵活性更强。
日本 2025 年吸引的中国高端人才中,有 30% 同时服务于中日两国企业,这种双市场能力让他们在就业市场更具韧性。
三是认知边界的拓展。
留学最大的收获,或许是让人学会在差异中保持理性。
见过美国校园的开放与包容,也经历过签证审查的严苛;享受过发达国家的福利保障,也体会过文化融入的艰难。这种复杂体验会让人跳出非黑即白的判断,形成更立体的世界观。而这,正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之一。
当然,这些价值的实现有两个前提:
一是家庭有足够的经济储备(美国本科 4 年预算至少25万美元),二是学生有清晰的规划和自律能力。没有这两个基础,留学很可能变成一场“昂贵的体验游”。

04
写在最后
回到开篇的问题:2025 年以及未来,还适合本科出国留学吗?
这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在争议中坚持选择的人,早已不是被 “留学神话” 迷惑的盲从者。
他们有的为学术理想远赴重洋,有的为职业发展另辟蹊径,有的为认知升级主动破圈。
对他们而言,留学不是逃避,而是进攻;不是镀金,而是筑基。
而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复制成功,而是培养面对未知的勇气和能力。
无论是在国内名校深耕,还是赴海外高校求索,只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就是对人生最好的投资。
END
明德立人美本规划一对一规划,评估通道开启!
